又一共享单车巨头,可能也熬不住了!


综合:21财闻汇

资料:虎嗅网(作者:常芳菲)、新浪科技、长庚小报、凤凰科技、IT之家、创业邦等


共享单车已经倒闭了一波又一波,剩下了三家巨头:摩拜、ofo、哈罗。


原以为成为巨头就安全了,没想到OFO也被爆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今天(4日)一早就上了微博的热搜。媒体报道称,ofo总部裁员50%,同时COO张严琪等多位管理层离职,海外部门解散。



官方否认


风波出现之后,ofo官方立刻进行了否认。虎嗅向ofo公关部门核实,得到的回复是:虚假消息,(公司运转)一切正常。


ofo联合创始人于信也在朋友圈回应称,COO和PRD离职以及海外业务解散不实。对于裁员问题,于信表示,此事不好澄清,只能交给时间去证明。此外,于信还称,“媒体本无态度,只是背后还有人推动。所以李珉(注:应为李岷)总,最近约个饭呗?”暗指背后有人推动。


随后,谣言当事人之一的杨汛也在朋友圈进行了回应。杨汛表示,自己并没有离职,并且报道中自己的名字还被写错了。



退押金困难?


4日,有用户表示,ofo退押金时出现问题,不过有更多用户表示,仍可顺利退款,秒到账。



只是在ofo相关报道下方,不少用户对小黄车也颇有意见,问题主要集中在“难骑”、“多损坏”和“私锁”等方面。


@今夜看个球:之前小黄车,街边10辆有9辆被私锁,从此就没有用过了


@77luvluv:小黄车真的难骑,每次都会遇到好多坏掉的。


@ins风设计:小黄车最垃圾的是,扫完以后是坏的,还要扣我一元钱,想必大家都遇到过


@黄香蓮:其实不是没车了,而是他们从来不修车!


@阿凡达看天下:路上一大把车 有几个能骑的


@豆葛格:ofo真心没有摩拜哈罗好骑



裁员的蛛丝马迹


据虎嗅网报道,尽管ofo否认了管理层地震和大规模裁员,但从ofo、滴滴在职员工等多个独立信源处,还是得到了一些裁员的蛛丝马迹。


1、总部大规模裁员属实,人员优化将会快速完成。

 

2、这次裁员人数是ofo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总部整体裁员比例达到50%,且存在继续扩大范围的可能性。

 

3、裁员涉及ofo的全部业务条线,包括业务团队与职能部门。其中供应链团队80人,此前的既定裁员比例为47%,而虎嗅上周六(6月2日)得到消息,这个比例已经扩大至60%,也就是说供应链最终只保留32人。

 

4、管理层剧变。海外市场主管张严琪离职,整个海外部门解散。同时离职的高管还包括负责市场公关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南楠与主管杨汛。


虎嗅网认为,ofo官方依然咬定裁员为传言,或是为了维护昔日独角兽的形象,也或许是希望维持高估值和资本市场的信心。


资金链紧张


根据财新报道,截止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


今年5月下旬,由于难以靠用户的单次骑行获取利润,ofo开始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以期从B端寻找到大规模变现的路径。根据刊例显示,品牌定制车身的广告价格为每辆2000元/月,开屏广告价格为100~120元,1000CPM起售。


“App开屏都是些没听过的公司,你就看出ofo多缺钱了。”一位接近ofo的人士评价。


图片来源:虎嗅网

 

另一方面,ofo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除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之外,如果用户不购买95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199元押金才可使用ofo。


2018年5月17日,ofo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大数据、物联网,解决共享单车运营痛点和城市治理难题。这一行为被媒体比喻为“病急乱投医”。


今年以来,ofo向凤凰自行车采购缩水更为严重,前4个多月仅购入8万余辆自行车。

 

“形势严峻,应该是实在没钱了。”某ofo员工评价道。


高管休假,还是离职?

 

尽管ofo官方将滴滴派驻三位高管的离职,定性为“因个人原因的集体休假”,但从虎嗅获得的信息来看,三位高管是被创始团队赶出了公司。

 

2017年11月的某个周末,空降至ofo的滴滴原高级副总裁付强、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财务总监Leslie Liu同时发现自己在ofo的内部权限与邮箱被删除。

 

双方矛盾的导火索是董事会的“一票否决权”,滴滴志在必得,而戴威始终拒绝出让。在戴威看来,“不被大公司、股东控制,保持独立发展”是第一要务。

 

两天之后,付强团队离开,同时还带走了此前通过正常入职程序的50位ofo员工,他们此前也都曾在滴滴工作。

 

不愿站队


据虎嗅网,ofo与滴滴的矛盾肇始于付强团队的进驻。

 

根据当时ofo内部人士回忆,付强进入ofo之后接手了所有国内业务,可以说滴滴当时强势把控了ofo命脉。彼“创始团队被滴滴架空”的传闻不胫而走。

 

尽管有知情人认为滴滴在更专业地帮助捋顺了ofo财务和管理等方面,可在ofo创始团队看来,滴滴一连串的举动无异于想要争夺ofo的实际控制权。


今年以来滴滴曾多次与ofo展开接触,但收购邀约均遭到ofo方面的拒绝。而阿里方面也有意撮合ofo与哈罗单车的合并,不过提议也遭到婉拒。


自2017年12月至今,短短半年内,哈罗单车完成了4轮融资,共计15.3亿美金,而几乎每一轮都有蚂蚁金服的身影。作为股东,面对ofo与哈罗这两个投资标的,从资金需求来看,显然ofo更需要支援,而阿里却选择了哈罗。


湖畔大学曾鸣提到哈罗已逆袭摩拜和ofo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ofo方面即使拿了滴滴与蚂蚁、阿里的融资,也不希望站队,这导致了各方均开始寻找更适合扶持的目标——蚂蚁选择了哈罗,而滴滴选择了收购小蓝车的资产。


经过网约车大战、滴滴快的合并案,阿里比谁都更了解“控制权”的重要性。而很遗憾,ofo和戴威的可控度很低。阿里转而选择扶持哈罗单车,亦在情理之中。


接入芝麻信用体系、免押金骑行之后,哈罗单车用户增长立竿见影。从3月开始,哈罗单车的注册用户增幅达到70%,日订单量翻番,在三四线城市中,避开摩拜和ofo,找到了快速发展的路径。


多位人士证实,2017年下半年,ofo曾与软银进行过接触,不过因为商业模式持续性遭受质疑,最终没有通过软银的尽职调查环节,融资无疾而终。

 

曾经辉煌,是否能继续燃烧?

 

自2015年ofo成立以来,短短3年时间里,ofo共计获得了10轮融资,平均3.6个月完成一轮。截止2017年E轮融资,OFO估值已达30亿美金(约193亿人民币)——而2016年年初,ofo的估值仅为1亿人民币——在极短时间内,众多资本参与下,ofo的估值翻了近200倍。

 

另一方面,资本也快速缩短了ofo成为日单量超千万平台的时间。


淘宝从成立到2011年日订单量突破千万,用了八年;


滴滴从成立到2016年3月19日宣布快专车订单量达到千万级别,用了三年半;


美团宣布达到这一数值,从转型外卖至今用了三年;


而ofo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

 

而这风光背后,仍有隐忧——一个正确可见的单车商业模式并未形成。车辆损耗和运营成本远超预期,整个充满变量的财务模型只是空中楼阁。


最终,这是一个全然靠烧钱堆积起来的赛道,所以,也只能靠持续烧钱维系。


整整一个月前,ofo的老对手摩拜被美团全资收购。胡玮炜曾经感慨“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学习点干货,了解点套路,扫码关注↓↓


本篇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51吃瓜网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